“嘿,老徐,你們這是要回了?”

清晨的江面波光粼粼,遠方紅彤彤的太陽剛蹦出地平線,天光泛出一絲魚肚白。

但此時的江面卻非常熱鬧。

江面上一片片漁船或停駐或行走,有船艙滿載正樂呵呵往回走的,也有正精神奕奕朝水中撒網,還有正協力把裝滿的漁網往上拉的。

各種打招呼、叫喚、喊口號聲不絕於耳。

間隙還有貨船、商船、私船走過或停駐看熱鬧。

清晨的江面,並不寧靜,但喧囂中卻更多了煙火氣息。

這會說話的是一艘商船的老闆。

自從昭國全域運河開通後,他就當了第一批水上跑船的商人,尤其紹林江這一片,已經跑了不下上百次,對這裡的人也多是熟識。

被他喊住的是一支由五艘漁船組成的船隊領頭人。

老徐是地道的老漁民,他們這支船隊的人也都是本地人。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這片水域中的漁民,更多是從外地過來的。

只因為這處地方處於紹林江中心,而距離最近,也是老徐所在的豐和縣被朝廷選為邵林江補給點。

自朝廷正式開放水域後,全國各處水域都會重新規劃一兩個地方作為碼頭。

碼頭與水域形成相輔形式,建有碼頭的城鎮,可給通行的船隻提供補給。

而行過的船隊,也會給這個地方帶來經濟提升。

比如從別處帶這邊沒有的貨來售賣,或買走這邊的特產去往它處銷售。

紹林江這邊水產豐富,很多商人都喜歡行船到這邊,帶一些水產到別處。

這一連通,盤活了不少窮苦地方。

比如豐和縣。

以前水域不通,交通不便,靠水的居民生活多是窮困。

但水域開通後,最先富起來的,就是傍水而居的這些人。

豐和縣本是原蜀國一個小縣城,龐大的水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好處,反而連年江水倒灌,讓這一片的百姓民不聊生,連朝廷都放棄這裡。

這裡的百姓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也是不願背井離鄉,卻只能勉強苟活的人。

蜀皇退位,五國相容統一時,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觸動。

很多窮苦老百姓,根本沒心思去關注什麼改朝換代,他們只關心明天還能不能活下去,今天吃什麼。

直到有一天,朝廷派來了許多許多人。

挖水口,修堤壩,建渡口。

當聽說豐和縣被選為紹林江碼頭時,縣裡的百姓還不知道這個訊息和他們有什麼關係,能帶給他們多大的變化。

直到一艘艘,一隊隊的商船開始出現在江面,從‘門前’路過。

然後豐和縣的商人越來越多,很多出手闊氣,水產乾貨都是成百上千斤的採買。

原本很多人在縣裡擺攤蹲一天都賣不出去一條魚。

卻突然攤位的東西就被一掃而空。

商人們都說他們這裡的水物好,送到其他不靠水域的地方能賣出好價錢,還建議他們多準備些。

甚至不少還在懵懂中就已經被塞了好幾個‘訂單’。

剛開始,這種突然的變化讓這裡的百姓都有些惶恐不安。

但也不乏精明膽大的人嗅到商機,開始拉幫結派出船。

然後很快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推了土房,蓋起了青磚大瓦屋。

自之後,‘下海’的人便越來越多,甚至引來其他地方的人,紛紛跑到這邊討營生。

有條件的,就買艘漁船,或者加入哪個船隊,以捕魚賣海貨為生。

沒有條件的,哪怕弄個小小的煎餅攤也能賺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