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宮甘露,早朝過後。

正位上隋文帝楊堅身著陳舊而略有褪色赤黃色的龍袍,揉了揉發脹的腦門,畢竟已經是五十七歲的老人了,精力大不如前。太子楊勇、晉王楊廣之下,尚書左僕射高熲、尚書右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等人依次在座,

“太子上書,請止遷民之事,右僕射,卿意如何?”楊堅先是瞥了一眼一身太子楊勇隱約可見的絲綢裡衣和奢華佩飾,不易察覺的皺了皺眉,看著楊素問道。

“臣附議,太子所說正中時弊,深體聖意,此善政也。”尚書右僕射楊素此時暗自揣測著楊堅的想法,此事跳過高熲問自己,陛下這到底是何種心思?這移民之策是自己的前任趙煚提出的,趙煚病重去職,陛下這到底是何種心思?

“既如此,就先按照太子說的停了吧。晉王提出整備靈武兵馬預備突厥犯邊,高卿覺得有必要嗎?”楊堅看著高熲問道。

“整飭武備自無不可,但臣以為不應在靈武而應在張掖郡,晉王提出在靈武郡整備兵馬怕不是為了提防突厥進犯而是預備主動出擊吧?自開皇三年東西突厥分裂,臣以為不應主動刺激其中一方,而是任由其內耗為上策。”

“此事暫且擱置,另外漢王、宇文弼和王世積兩位總管有其他訊息傳回嗎?”楊堅問道。

“最新的奏表還是漢王前日抵達的那封,宇文總管和王總管已有十日未有奏表送到了。”高熲和楊素快速的對視後說道。

“史萬歲被削職為民後似乎並不甘心寂寞,貪汙受賄之人所言可信否?以年僅十四少年所寫奏章上表,並擔保其言之有物,對徵高句麗之事指手畫腳,你們可曾看過?”楊堅話語中對史萬歲餘怒未消,嗤笑著說道,甚至遷怒到他處。

“陛下,此奏章經中書門下上奏,臣等自然都是看過的,只是在中書、門下內部意見都不統一,總體來說,半數人被其奏表中詳實數表對比,以及海上‘颱風’的敘述所動,建議暫緩徵伐。至少要下敕書提醒大軍注意。還有少部分人認為他《十策》十分節約國力,應予以採納,當然也有個別人覺得那楊暜所述過於駭人聽聞,屬譁眾取寵之輩,建議嚴懲以儆效尤。史萬歲畢竟是我朝有數勇將,突厥人甚懼之,他的上表未必全是私心。”高熲像是完全沒聽出楊堅話中的嘲諷之意。太子楊勇在聽到“楊暜”這個名字時一驚,沒想到皇帝這麼快就看到了史萬歲的上表,他也是早上剛看過尚書省的副本,飛快的瞥了一眼楊堅,看到他似乎並無特別的反應,才繼續看著高熲說話。

“哼,朕三十萬大軍水路並進,國小民寡的高句麗如何抵擋,聖旨二月初四已下,現各折衝府都已開始集結,怎可因為小小的海風和可能的偷襲就受阻,半途而廢?”楊堅不滿的看著高熲,繼續說道:“況且,史萬歲具保的那少年,年僅十四,從未有過從軍經歷,如何大言炎炎,預料此戰恐有不利?朕如今精力不濟,也沒有功夫每個奏章都通讀。你們既然都看過,都說說什麼意見?”

楊勇硬著頭皮說道:“此少年我亦知之,其父曾是我麾下參軍,後為國捐軀,也算是知兵之人,如今其子一心報國,就算有些言過其實,也是應予以鼓勵而不必懲治。至於他的《十策》,兒臣大致看過,若真執行,還是能節約不少民力的,但大軍已經開始集結,還請父皇斟酌是否把出征規模縮小些,另外水軍出征時間上寧可信其有,避開七到九月也沒什麼損失。”

楊廣稍有詫異看了他一眼,太子這一年來時常遭父皇訓斥,竟然為如此小事張口力保,看樣子竟是傾向採納史萬歲上表所,。開口說道:“聖旨已然明發,大軍開始集結,現在停下來豈不是過於兒戲了?至於對其人任用自然由父皇一言而決。”他根本沒有提方略好壞,而是咬死了朝廷既定方略已經開始執行,就不應輕易更改,強調了聖旨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