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所帶領的安慶府兵,在被楊霖無意中看到後,便把李鐵所部歸於蕭忠麾下。蕭忠在見到李鐵之時,也是有些恍惚。

蕭忠前翻隨楊霖平叛,因得到了楊霖的賞識,升任平賊校尉,在征戰中,立下軍功,又有以往的名聲,

在楊霖的推薦下,官升一級,受封為蕩寇將軍,麾下可統轄三校人馬,約萬人。

蕭忠本部3000人馬,其他幾個州府合併為一校人馬,

李鐵2500人馬,為了給李鐵湊齊一校,由其他人數少的幾個州府補充,李鐵臨時就任平賊校尉,只因在戰時,僅上報楊霖,並未上報朝廷,待平叛有功績後,再表奏朝廷即可。

蕭忠見到李鐵時略顯意外,私下詢問李鐵道:“某聽聞汝從中央軍中,辭官歸家,不知崤公家中可還安好?汝又因何來到金陵大營應徵平叛?”

李鐵抱拳道:“老爺仙去,末將在京中沒了依靠,上官為了安插親信,便不斷打壓於末將,最後將為什長,一怒之下,辭掉軍務歸家,家中一切尚好,此次應徵,是遵從少爺吩咐,獲取軍功,為日後進入官場做準備。”

蕭忠聽後感同身受,自己也是因為李崤離世,受到打壓,才降為都尉,往日多受李崤扶持,幸而遇見清流楊霖,只看重能力,自己得以恢復官職並更進一步。

嘆了口氣繼續問道:“某記得,汝家少爺應是及冠了吧,可否還像兒時般頑劣?”

李鐵聽罷,急忙把李逸如何用50人,保全安慶府,如何收攏都尉軍,如何用500新募之兵,剿滅2000來犯賊兵,更有安置流民,獲得安慶府一眾家族的支援,現今更是在金陵大營中從事書記官一職,事無鉅細的一併說與蕭忠。

蕭忠聽後稱讚道:“好,好,好,不愧為崤公後人,有崤公之風也,闖下好大名聲,賢侄經過幾番錘鍊,日後必有所為,想來崤公泉下有知,必然欣慰。”

李鐵把與蕭忠相見及與其交談說與李逸,李逸聽後,心中暗想:“時來運轉,老爹的人脈還未散盡”

李鐵則是建言李逸前去拜見蕭忠,

李逸囑咐李鐵道:“蕭叔如今得位頗為不易,軍中黨派林立,不宜給蕭叔徒增麻煩,況且軍中一切以實力說話,實力不濟,只是一時之幸也,真到生死關頭,還需與自身相匹配的能力,待來日有所成就,再拜訪蕭叔不遲,想必蕭叔會理解的”

李鐵聽後,覺得李逸說的很有道理,而後便不再建言此事,只是蕭忠問起李鐵後,李鐵把李逸的話說與蕭忠,

蕭忠聽後點頭稱讚道:“李家賢侄,處事穩健,心有壯志,日後若有所需,儘管言語,某力所能及之處,必不推辭,已報崤公知遇之恩。”

李鐵行禮說道:“末將代公子謝過將軍”

蕭忠擺了擺手道:“不必如此,某受崤公之恩,照拂賢侄一二,某之本分也!”

李逸怎麼也沒想到,蕭忠卻是自己進入楊霖視野的引子,自己往後的一切發展,都與蕭忠的相遇息息相關。

夏季的江南,炎熱似火,在營帳中則是更為炙熱,李逸在各州府兵員到齊之後,登記名冊的事務便完結,僅剩每日統計大軍日常的糧草器械消耗,因是定量,每日的工作波動不大,這也使得李逸多出了些許浮閒時間。

這一日,李逸忙完營中事務,與高山在營帳外陰涼處,一同下棋。

而楊霖此時也已尋營完畢,回中軍帳的路上,正巧路過李逸所在營帳,未等與李逸照面,便聽見李逸與高山的對話,一時間不由得被談話內容吸引,停在原處,傾聽李逸高山二人的談論。

“少爺,如今來到金陵大營已三月有餘,

各州府之兵已各有所屬,為何此時還不出兵剿賊?

而賊兵也是偃旗息鼓,不曾前